科普文章

男子高空坠落昏迷 清醒后脑子天天“打雷”

2011-07-25 11:11 来源:钱江晚报

  32岁小伙高空坠落大脑“短路”,发丝细的导管往脑内送“弹簧圈”

  堵住动脉岔口,大脑不再“轰鸣”

  “脑子里不再有‘打雷’声了!”昨日,手术成功的张先生欣喜地告诉医生。而在2个月前,他因8米高处坠落而脑部重创,“短路”动脉内疾速流动的血液,让张先生感觉成日雷声震耳。最后,在他生命体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台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用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导管,成功堵住他脑内的短路区域——巨大动静脉瘘,让满脑轰隆隆“雷声”销声匿迹。

  8米高空坠落重伤,醒来脑子天天“打雷”

  张先生今年32岁,从事高空作业。上班时,他不慎从8米高处坠落,当场昏迷。经过紧急开颅抢救,颅内的瘀血清除,并修复大多损伤。然而被救回来的张先生,经检查,他的颅内血管搏动有响亮的杂音。医生起初推测,是外伤引起的脑血管其他部位损伤。但是,CT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一切正常。到底是哪里出了状况?40多天后张先生恢复了意识,便形容自己脑子里轰隆隆像打雷。神经外科牟朝晖主任给他进行了仔细检查,终于找到了症结:患者脑部左侧供血的大动脉——椎动脉里有一处巨大动静脉瘘。

  医生说,动静脉瘘,通俗点说,就是动脉和静脉之间出现不该有的通道。动脉压力高,直接把血“压”进静脉,就形成了“短路”情况。

  通往大脑的动脉,原本承担着重要的输氧任务,如今却未完成任务,就流失于静脉之中。牟朝晖说,相当于,颈内静脉借助这一意外的“通道”将右侧椎动脉流向脑部的血液直接“盗”走了。

  人的大脑主要有前后各两条大动脉供给血液,脖子前面的两条负责供给大脑前面3/4的组织,后面两条大动脉供给脑干、小脑,大脑后面的1/4组织血液。张先生存在的这条“短路”对脑干威胁最大。

  牟朝晖解释说,脑干一旦不能得到足够的供血,会出现偏瘫、失语、昏迷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唯一的办法就是外科治疗。但他检索了几乎所能查阅的文献报告,没有找到任何关于此种病例的治疗方案。医生说,一般这样的患者,要么是因为血管“短路”很快死亡,要么是受伤部位没那么重。

  32岁的张先生不幸中的万幸是,他已闯过了人生一道生死关活了下来,有手术弥补的机会。正值黄金年华而徘徊在死亡边缘的张先生,等待的是医生的妙手回春了。

  细如发丝的导管内,“吐出”弹簧圈堵岔口

  牟朝晖和科室同事经过认真的讨论和研究,制定了严密的备选手术方案,目的就是把动脉上出现“短路”通道处堵住,让正常的动脉血回到原来的路上。

  7月5日下午,在主治医师李春茂的协助下,牟朝晖主任先用第一套方案,用一根头发丝般粗细的导管,从患者大腿根动脉进入后,一直达到颅内“短路”的左侧椎动脉,但真像两根电线短路一样,医生发现,患处损伤严重,血管像一团纠结的乱毛线。要想从这里疏通动脉,根本不可能。

  第一方案失败。第二方案,是换一条路,从右侧椎动脉兜一圈,绕到左侧“短路”处。说起来容易,一根导管在脑子当中穿梭,稍有不慎会戳伤血管造成颅内大出血,患者可能当场死亡。而且“跨”回左侧血管时,导管需折返一个约300度折角,而且要避开折角上另外一根大血管,这对医生来说,是考验真功夫的挑战。

  凭着娴熟的操作技巧,牟朝晖主任将微导管“翻越”两侧椎动脉,颅内绕了15公分左右的弯路,最后到达“短路”部位,对动静脉瘘进行填塞。导管内“吐出”一团弹簧圈,直径3毫米左右,牢牢撑住血管,堵住了不该有的“岔路”。防止导管在血管中运行阻断血流,医生用的是一根近似头发丝细的导管在操作,其难度可想而知。

  近3个小时后,手术完毕,医生通过造影检查,发现“短路”盗血现象消失,张先生终于摆脱了高悬颅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果然,张先生重新醒来时,能讲话,手脚也灵活,而且不再听到“脑袋里打雷”的轰隆隆声音。(记者 王蕊 通讯员 周伟)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