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艾滋病临床施治原则的研究

2011-08-17 22:34 来源:99健康网

  艾滋病,是种人畜共患疾病,由感染“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下面为大家介绍它的治疗原则。

  一、临床施治原则

  艾滋病的治疗原则,在疾病的早期属正虚邪实者,应以扶正与祛邪并用。体质尚好者,以祛邪为主,体质差者则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在中、晚期则以扶正为主。本病宜分阶段治疗,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本病临床所见,常寒热虚实错杂,临证须详加辨识。例如艾滋病人腹泻一症,有的需用温补固涩,有的需用苦寒渗泄,有的则需投用分消清利之剂,也有不少患者后期出现伤寒“厥阴下利”证候,而需用乌梅丸治疗者。

  该病至晚期机体抗病能力极低,其所出现的证候多属虚劳表现。《素问》中有关“五劳所伤”、“五虚死”,《难经》中有关“虚损”,以及《金匮》中有关“虚劳”等的证治均可作为临床试治中的参考:

  1. 艾滋病的治疗应着重于早、中期患者。对晚期艾滋病患者出现感染时,因其自身免疫系统功能已趋衰竭,此时即使应用扶正补剂,也往往是“虚不受补”出现“攻之不宜,补之不受”的局面,患者常很快死亡。

  2. 腹泻、咳嗽、鹅口疮、发热是本病最难控制的症状。

  腹泻多为黄色水样,便常伴有腹痛、肠鸣、便次频繁,严重者每小时可达2-3次,一般多由念珠菌等所引起,用芩、连等苦寒药常效果不佳,有时用之腹泻反而加剧。咳嗽多呈顽固性干咳,痰粘而少,常伴有胸痛,一般止咳化痰药难以奏效。鹅口疮的治疗效果也差,锡类散或冰硼散等药局部外用仅可暂时缓解。发热以低烧为多见,一般辛凉清热剂难以控制。

  3. 肺结核、疟疾、鹅口疮、贫血等是本病常见的并发症。

  患者病至后期均形体消瘦,神情疲惫,气短,盗汗,关节酸痛,低烧而心率快。血化验血小板一般正常,但白细胞减少者多见,淋巴细胞多偏低,血红蛋低,血沉快。如患者白细胞总数<3000/mm3以下者,预后极差。

  4. 大多数患者可出现皮肤丘疹或水疱样皮疹。

  大小不等,瘙痒,或出现大片黑褐色苔藓样皮疹,经治疗可部分减轻或消退,但易复发。患者的头发多呈稀疏而枯槁无华,可能与贫血有关。大多数患者均有淋巴结肿大,多见于颌下、颈部、腋下及腹股沟部,无明显压痛,部分患者治疗后可缩小。

  5. 多数患者脉、舌有变化。

  脉多细数无力,部分患者治疗后随着症状的改善而呈细脉。舌苔以薄黄多见,薄白次之,少数呈花剥苔或黄腻苔,白腻苔很少见。经治疗后,部分病例由薄黄苔转变为薄白苔,厚腻苔转变为薄腻或薄苔,花剥苔减轻或消失。舌质多淡红,少数为舌质红,或舌有瘀斑,或有白点及白色腐状物(鹅口疮)部分患者治疗后可获好转。但对舌有白点或白色腐状物者疗效较差,很难消除。

  6. 因患者抵抗力差,出现脓肿溃疡者亦颇多见。

  脓液多呈清稀状,创口不易愈合。脓液培养有的有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等多种细菌混合生长。对此脓肿溃疡的治疗应以温阳益气、托里排脓为主,不直单纯使用清热解毒的苦寒药。

  7. 感染是本病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经治疗后虽可获暂时缓解或消失,但因病毒难于清除,免疫功能低下,故在本病的整个病程中,感染常可反复频繁发生,并常成为本病多见的致命原因之一。

  8. 患者常情绪低落。艾滋病患者易受到社会与其周围人们的冷漠与歧视,因此,有孤独感及严重的失落感,多不愿暴露自己的病情,尤其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常不愿接受治疗。消除社会、心理因素的干扰,取得社会的同情和支持,这对开展本病预防和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中医临床对症施治

  美国汉方医药研究所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取得了一些成就。治疗以顺天堂成药为主,加单味中草药组成专用方,含扶正祛邪原则。单味药以菊花、槟榔、厚朴、七叶莲、白头翁,紫花地丁为佳。该所对艾滋病的几种并发症提出了有效的对症处理方法。(l)疱疹病毒感染用龙胆泻肝汤;(2)腹泻,尤其是顽固性腹泻用白头翁汤加味保留灌肠;(3)贫血:用鹿茸为主的处方加桃红四物汤;(4)结核及非典型结核:知柏八味丸、清肺汤;(5)白色念珠菌感染:人参汤加黄连、温清饮;(6)内分泌紊乱,月经异常:用加味逍遥散、桃红四物汤交替用药效果较好。

  此研究所的人员用中药治疗的27名艾滋病患者,在为期半年的时间内,l1人病情好转,l名死亡。死亡者系艾滋病晚期才参加治疗的。27人中原有12人不能参加工作,治疗结束时已减为4人。可见其用药是对证的。

  中医是辨证用药的,完全可以提高艾滋病人的生存质量,减轻并发症状,减轻痛苦,延缓发病时间,详细还要因人选药。

相关标签: 瘙痒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