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成都故事:志愿者小陈的“防艾”路

2009-12-16 16:17 来源:99健康网

成都故事:志愿者小陈的“防艾”路

  小陈的前男友小江,就是一个艾滋病毒感染者。2003年,大学毕业不久的小陈因为被一部讲述艾滋病患者故事的好莱坞影片感动,萌生了做“防艾志愿者”的想法,却苦无路径。于是,她在网上发帖,希望有网友牵线。就是这篇帖子,让她结识了远在广东的小江。小江与她同样关注艾滋患者这个特殊的人群,二人在网上的交流十分投机,一来二去,两人开始热恋。不久,小江来到成都,并与小陈同居,但令小陈奇怪的是,小江从不与她有任何亲密行为,哪怕是她主动,这令小陈气恼。后来,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后,小陈得知,小江在一次拔牙时感染了艾滋;再后来,小江家里来人把他捉了回去,从此杳无音信。痴情的小陈不断在网上寻找男友的蛛丝马迹,几个月后,奇迹般地寻来了一个知情者。原来,小江并不是广东人,而是广西人,自从在当地检测出感染艾滋病毒后,当地疾控中心就一直在监测小江的病情,后来小江跑去四川,当地又一再做其家人的工作,最终把他找了回去。另外,小江也并不是在拔牙时感染的艾滋,而是通过性行为感染的。

  对记者讲述这些时,小陈有些黯然。她说,在后来自己接触的艾滋感染人群中,对方往往都称自己是意外“中招”,但其实大多数都是因为性行为传播。小陈说,除了对艾滋病的缺乏正确了解,这正是艾滋感染者受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番遭遇,更坚定了小陈做一个防艾志愿者的决心。她甚至跑到西昌去“考察”,因为那里有一个联合国的 “美沙酮维持治疗” 禁毒防艾试点项目。小陈告诉记者,这个项目的一个内容就是在高危人群中发展“同伴”志愿者,通过他们向高危人群宣传艾滋病防范知识,并发放安全套、一次性针具以及用美沙酮维持治疗来实施对这个人群的关爱,以此力图降低艾滋病的传播率。回到成都后,小陈辗转之下终于找到了“组织”,开始了她长达5年的“防艾志愿者”生涯。#p#副标题#e#

  小陈认为,在成都,由于社会宽容度比较高,防艾志愿工作在同性恋人群中比较容易开展,小陈所在的志愿者组织会经常性去一些“同人”经常出没的地带,进行艾滋病防治宣传,并发放安全套,他们还发展了不少“男同”志愿者,这些“男同”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畅通了志愿者与这个人群沟通的渠道。而工作最难开展的是在农民工群体,因为其流动性太大,不好召集,而且也难于发展“同伴教育”,这为双方的交流带来很大困难。

  小陈介绍说,在成都,防艾民间组织有近百个,其中不乏由“男同”自己组织的防艾组织,而且,这些组织往往能够得到政府部门的主动支持,比如成都有一个著名的“成都同志关爱小组”,成立不久,省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所就主动联系上他们,并通过他们进行“同伴教育”。后来,这个“关爱小组”成了成都最早的民间防艾组织,也就是如今的“成都同乐健康服务中心”。
 
  说到宽容度,小陈认为,其实严格说来也只是在一些特定人群中,她说,就整个社会而言,“我们任重道远”。至今,小陈仍不敢跟家里人详细解说自己的日常工作,她说:“一说,肯定家里人要死要活。”不仅不敢跟家里人明说,小陈也不敢对外界公开,“以前我曾经说过,结果被房东撵走了。”小陈很坦白:“我真的不够勇敢,从那以后我再不敢对外公开自己的身份了,我也希望你不要公布我的真实姓名和身份,因为我必须正视现实,我这样保护自己是为了更好地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小陈对记者说,自己理解人们的恐惧,但同时又渴望更多的人来关心这个人群。最后,她找出一份报纸,指着报纸对记者说:“看,这句话写得多好,‘他们其实也就是病人’。”

相关标签: 防艾 艾滋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