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网友艾滋相关问题汇总(4)

2010-01-21 09:06 来源:99健康网

网友艾滋相关问题汇总(4)

  家庭环境中会传播HIV病毒吗?

  绝大多数HIV病毒是通过性接触、静脉注射毒品、献血以及怀孕、分娩和母乳喂养而感染的。HIV病毒不会通过日常社会接触而传播。但也有除了上述途径外,家庭成员被感染的几起病例。

  90年代末在澳大利亚有一起病例涉及两名姐妹。这两者在一个月内相继检测出HIV呈阳性。姐姐被感染的原因是她曾与一名俄罗斯男子发生过性关系。而妹妹却没有明显的危险行为,调查人员认为,唯一可能的风险就是她们共用一把女士刮毛刀。进一步分析证明,她们有相同的俄罗斯病毒株,这种病毒株在澳大利亚很罕见。

  另一宗个案也发生在澳大利亚,涉及一名母亲和她的儿子,经检测二者均为HIV阳性。儿子几年前曾在泰国有过危险行为,而母亲的被感染的原因却不明显。儿子不久前曾患牛皮癣,因此,母亲应该是在为儿子擦药膏是被感染的。分析表明,他们都具有相同的泰国病株。

  虽然HIV病毒在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传染是可能的,但它发生的几率很低,有记录的病例非常罕见。

  如果我注射毒品使与他人共有未经严格消毒的针头会不会感染HIV病毒?

  如果与感染了HIV的人共用注射器具,那么就有被感染的风险。如果有被污染的血液残留在针的内孔或注射器里,然后有人使用它进行毒品注射的话,残留的血液可能会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中。共用针头,注射器,勺子,过滤器或水都可能传递病毒。使用消毒设备可以减少但不能消除感染的可能性。更多信息可在我们的 注射毒品,吸毒者和艾滋病毒中找到。#p#副标题#e#

  怀孕或哺乳期间会传播HIV病毒吗?

  感染了HIV病毒的孕妇可在怀孕或生产时将病毒传染给她的婴儿。HIV病毒也可以哺乳传播。患有艾滋病的妇女可以通过服用药物来减少孩子被感染的机会。其他降低风险的方法还剖腹产和使用母乳替代品喂养。

  献血或输血是不是有感染HIV的风险?

  有些人通过输血受到感染。但是在大多数国家,所有用于输血的血液都必须接受HIV病毒检测。这些国家里,HIV病毒通过输血感染的现象极为罕见。现在,血液制品,如血友病患者使用的血液制品,都要进过热处理以保证安全性。

  在经批准的捐赠中心进行捐赠血液没有风险,因为所有设备都经过无菌消毒,采血针头也不会重用。#p#副标题#e#

  离开了身体HIV病毒还能传播吗?

  虽然HIV病毒可以在体外存活较短的时间,但是并没有病例表明接触少量的血液、精液或其他体液会受到感染。这是因为HIV病毒暴露在空气中后很快就会死亡,并且受到病毒污染的体液必须进入另一个人的血液系统中才能导致感染。

  科学家们认为,HIV病毒不能在体外环境中存活,因此体外传播的几率很低。实验室里通常使用高浓度的人工培养病毒来进行研究,以获得关于HIV病毒体外生存的资料。尽管这些高浓度的病毒,可以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存活数天甚至数周,但研究表明,失水可以在几个小时内降低这些高浓度感染病毒的数量,从90%到99%不等。

  由于实验室研究中使用的HIV病毒的浓度比实际的血液或其它样本发现的要高,因此感染干涸的体液中的HIV病毒的风险可能接近于零。对实验室研究结论的曲解导致了某些人不必要的恐慌。 AVERT.org有更多关于艾滋病毒和艾滋病的事实。

  包皮环切可以预防艾滋病吗?

  有证据显示,包皮环切的男性通过异性性行为感染HIV病毒的可能性比未割包皮的男性约低一半。然而,包皮环切不能使人免于感染HIV病毒,它只能说明受感染的机会少一些。男性包皮环切在预防艾滋病方面可能很少或根本不能让女方受益。了解更多关于艾滋病毒和包皮环切的信息。#p#副标题#e#

  如果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并且病毒载量低于检测水平,那么我还具有传染性吗?

  即使您的测试表明,您的血液中HIV病毒的含量非常低,但由于病毒没有被彻底根除,所以您仍然能够感染他人。有些药物无法渗透至生殖器官中,所以不能像在血液中一样有效地清除HIV病毒。这意味着,虽然您的血液测试显示的病毒量很少,但在您的精液或阴道分泌液中还有可能存在大量的HIV病毒。病毒载量较低时传播的几率相对较低,但它仍然是有可能的,所以应该总是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HIV阳性的人感染甲流的几率也较大吗?

  HIV阳性的病人感染甲流的风险与感染其他类型的流感的风险是一样的,并且它们都有引起并发症的危险。一般来说,卫生保健机构会建议HIV病毒携带者每年接种一次流感疫苗,对于甲流也一样。

  没有证据可以证明CD4细胞计数少于200的人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更大,但如果他们在接受逆转录药物治疗后仍然出现症状的持续和恶化时,就应该向就诊的艾滋病毒诊所需求医学建议。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他们并没有感染甲流或其他流感,其症状可能由机会性感染引起的,却被误认为是流感了。

相关标签: 途径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