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医务人员和艾滋病

2010-01-21 15:16 来源:99健康网

医务人员和艾滋病

  职业暴露

  自HIV/AIDS流行以来,世界各地的医护工作者由于工作关系,也出现了感染 HIV病毒的病例。在职业环境中受到感染的主要原因是皮肤上的伤口(如由针,医疗器械,或叮咬而造成的皮肤破损)接触了被HIV病毒污染的血液。通过这种接触感染HIV病毒的平均风险较低--约为千分之三。不过,这仍是许多医护人员相当关注的问题,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某些特殊情况下,皮肤破损具有更高的风险,例如:

  深度损伤

  源病人处于艾滋病的后期阶段

  造成皮肤损伤的器具上有可见血迹

  造成损伤的针具曾经进入过源病人的动脉或静脉

  如果发生经皮肤暴露,那么应该使用肥皂和水进行冲洗伤口,但不能用力擦洗。应该轻压伤口周围让血出净(但注意不要立即对损伤部位进行按压)。并且最好是在开着的自来水龙头下进行。#p#副标题#e#

  少述情况下,也有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比如受感染的血液喷溅到眼睛里)接触而感染HIV的情况。研究表明,通过粘膜接触感染HIV的风险小于千分之一。如果发生粘膜接触则应该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清洁接触部位。如果眼睛受影响,应该进行彻底冲洗。

  完整的皮肤暴露在感染了HIV病毒的血液则没有受感染的风险。

  虽然通过针刺伤感染发生的几率较低,但是对于相关的人来说,其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AVERT曾经收到过这样的现身说法:

  “我是一个实验室里的技术员。在过去的9年半中,我每天都从晚上11点工作到第二天早上7点。我的工作包括抽血化验、验血、化验尿液样本,准备病人需要的血液制品。在93年12月31日凌晨3点55分,我被叫到急诊室为一位感染了HIV病毒的吸血抽血,她身上似乎已经没有钱了,但希望获得更多的镇痛药物。医生首先要抽血化验,以了解她的病因。我尝试帮她抽血,但她突然变得很暴力,在我将针插入她的静脉往外抽血的时候,她用手臂围住我,并设法用肮脏的针头刺伤了我的左手拇指。当我看到手上的针时,我觉得一股寒气从后背一直凉下去,我知道我也可能变成HIV阳性。”

  “到1994年3月,我确诊为HIV阳性。从那时起,我尝试了市场上许多治疗HIV的药物。很多让我产生了过敏反应,有的干脆无效,而其他的则导致了耐药性的增长。这是一场长年累月的战斗。到目前为止,我的T细胞计数保持了稳定,并且我的病毒载量处于低于检测水平和10000之间。我结了婚,在被感染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个18个月大的儿子。他现在9岁半了,是我生命的骄傲。可我如何能告诉他,妈妈可能很快就要离开他了?2000年10月28日,2000年,我们很幸运地有迎来了女儿的诞生。每个见过她的人都说她长得很漂亮。今晚,我收到了她一周岁时HIV抗体测试的结果。阳性。”#p#副标题#e#

  有多少职业感染的病例已被公布?

  截至2006年12月,美国报告的职业感染HIV的病例中,有57例是医护人员。其中,有48例是经皮肤接触; 5例是经粘膜接触; 2例是经皮肤和黏膜接触;还有2例是接触途径未知。此外,在医护人员之间发生了140起职业传染。以下是某些具有职业接触史,并感染了HIV病毒的工作人员的病例,但他们在可能受感染的接触之前和之后都没有立即进行检测。由于没有其它的风险因素,因此这一感染最有可能就是由于这一职业暴露而造成的。这些人的职业介绍如下。

  在英国,2008年11月,健康保护局(HPA)的报告显示,共有5例在医疗环境中由于职业暴露而感染HIV病毒的病例,最近的一次是在1999年。#p#副标题#e#

  什么是普遍预防措施?

  采取普遍预防措施意味着每个人都要进行预防。如果大家都采取预防措施的话,医护人员就不用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感染风险做出假设。医护工作人员有权利保护自己免受感染,无论是HIV病毒,肝炎或其他任何疾病。

  下面的普遍感染控制预防措施告知世界卫生组织4 以帮助保护医护人员血液传播艾滋病毒感染,其中包括:

  与病人直接接触后要洗手。

  使用保护屏障,与血液和其他体液直接接触时使用手套、隔离衣、口罩、眼罩等。

  安全收集和处理针头和刀片,将它们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避免重复使用针头。

  在所有破损和擦伤的地方用防水材料进行保护。

  及时、认真地清理溢出的血液和其他体液的溢出。

  使用安全的方法处置和管理医疗废物。

  发生暴露后的处理

  研究证据似乎表明,发生暴露后不久立即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以降低受感染的几率。这种做法被称为 发生暴露后的处理 (PEP)。建议医护人员在发生了职业暴露,与血液或其他有感染HIV病毒高风险的体液接触后使用PEP。

  虽然通常可以通过规范操作避免被针刺伤的风险,但是医护人员应了解PEP的作用。这将有助于他们在发生事故时迅速作出决定。

相关标签: 途径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