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艾滋病戒毒人员为病人熬制“心灵鸡汤”

2013-03-07 11:31 来源:99健康网

  说到艾滋病,常人闻之色变;说到艾滋病患者,人们避而远之。然而,有这么一个人。他与艾滋病戒毒人员朝夕相处、零距离接触,坦然面对职业暴露的无形压力;他整天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在艾滋病诊疗和医护第一线上默默奉献。他,就是广州市第二强戒所艾滋病戒毒人员的专管医生——刘晓光。

  主动请缨,不畏惧与艾滋病戒毒人员身体接触

  2009年,刘晓光大学毕业进入广州市第二强戒所工作。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人如其名,充满阳光,乐观向上,深得同事们的喜爱。当时,为加强艾滋病戒毒人员医疗管理,该所准备设置一名专管医生。所长提出来的时候,年长的医生都有些踌躇。与艾滋病戒毒人员打交道,既存在风险,又不能言说,还承受家人无法理解的痛苦。这时,刘晓光站了出来,他说,“我来干,我不怕。”

  为准确掌握艾滋病戒毒人员的情况,他与每位艾滋病戒毒人员聊天,为每人建立一个病情档案。每天上班,他第一件事就是查看他们的病情档案,对全所艾滋病戒毒人员的身体状况,做到了然于心。然后开始巡诊和坐诊。为照顾艾滋病戒毒人员的情绪,每次诊疗和日常医护时,他常常放弃穿戴防护用具,也不忌讳跟他们有身体接触。他还常常给艾滋病戒毒人员讲解艾滋病知识,使他们对艾滋病有全面的了解,克服畏惧心理,勇于接受治疗。

  治病救人,为艾滋病戒毒人员熬制“心灵汤药”

  艾滋病戒毒人员,受毒品和病痛的折磨,无法享受正常人的快乐,心灵上的寂寞与孤苦常人难以想象。刘晓光时时关注他们的感受。当艾滋病人员情绪低落的时候,刘晓光会主动找他们聊天,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讲述,给他们予以安慰和鼓励。当他们生活、家庭有困难的时候,刘晓光会及时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长期的恐慌和无助,一些艾滋病人员心理压抑甚至扭曲。为更好地走进他们的心里,引导他们走出心理怪圈,他买来心理方面的专业书籍,利用晚上时间自学心理知识,还通过网络向心理专家请教。他把学到的心理知识熬制成一剂剂“心灵汤药”,对艾滋病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取得了良好成效。

  人文关怀,重拾艾滋病戒毒人员对生活的渴望

  对艾滋病人员而言,一次握手胜于十次交谈。结合心理知识,刘晓光自创了艾滋病戒毒人员关爱“三步曲”:“一个微笑,一次握手,一番聊天”。每次与艾滋病人员谈话或心理辅导时,他先是微笑着和艾滋病人员握手,然后再亲切聊天。一个微笑,一次握手,一番聊天,看似平常,对艾滋病人员却是莫大的鼓舞,甚至能挽救一个生命、一个家庭。对此,艾滋病人员张某深有感触,记忆犹新。前年,张某被确诊为艾滋病感染,很害怕又担心老婆与小孩被感染,他越想越恐慌,整天心绪不宁惶恐不安,而此时张妻又提出了离婚。多重打击接踵而至,张某顿时觉得生活无望。一次就诊中,刘晓光发现张某精神状态很差,便找机会和他交谈。刚开始,张某灰心丧气,不想多说,见此,刘晓光紧紧握住了他的手,瞬间,两人的距离拉近了。见张某有所触动,刘晓光及时进行开导,跟他聊艾滋病常识,消除其恐慌心理,在他提议下,张妻做了艾滋病检测。检测结果呈阳性的张妻极为恐慌,断绝了与张某的联系。刘晓光四处打听,与张妻取得联系,并多次做她的思想工作,讲解艾滋病基本知识,取得了张妻的信任。张妻表示接受事实并等张某强戒出来。张某从此安下心来,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最后因表现良好提前解除强戒。

  爱心催开幸福花。在刘晓光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一批又一批的艾滋病戒毒人员戒除毒瘾,走出围墙,勇敢地开始了新的生活。“艾滋病人员并不可怕。需要社会的理解与支持,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刘晓光说,“不嫌弃、不放弃、不抛弃,尽心救治,这是我身为一名警察的使命,也是我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

相关标签: 艾滋 戒毒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