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接受过杜丽群帮助的艾滋病患者

2013-05-08 10:06 来源:搜狐网

   小马(化名)是个和气的人,他说话的时候声音不是很大,一直带着微笑。第一次接触他的人不会想到,他是一名艾滋病患者,也是医院的艾滋病同伴教育员,向艾滋病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及疏导工作。

  4月17日,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的一间诊室,小马热情地跟记者打招呼,他说:“坐,坐着聊。”

  小马曾是杜丽群的患者,也是因为杜丽群,让这个差点丧失生存信心的年轻人,有了重新再活一次的信念。

  2009年11月底,在深圳打工的小马因发高烧被送到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整整昏迷7天后,小马终于醒过来。醒来后,小马知道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他感染上了艾滋病。

  同很多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一样,知道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小马的情绪很低落,甚至封闭自己。护士和他打招呼,他把头扭到一边,谁也不理。

  第一次听到杜丽群的声音时,小马其实是没有真正见到她的模样。“那是我醒来的第一天,医生来查房,她走在人群中,旁边有很多护士,时不时跟她们交代我的病情,要注意什么。当时,这个声音令我印象深刻。”小马说。

  第二天,杜丽群又来查房,她远远就喊着:“19号病床,你吃早餐没有?”小马躺在19号病床上,却假装没听到,一句话也不说。“疼不疼啊?”杜丽群走到病床前继续问,小马还是没有出声。

  就这样,杜丽群每天都主动来和小马聊天,小马冰冷的心慢慢被融化,他突然觉得原来还有人这么关心他。

  后来小马积极配合治疗,出院后的他在杜丽群的影响下,做了一名志愿者。

  “很多艾滋病患者,特别是新入院的患者,不仅仅需要生理上的治疗,更加需要心理上的疏导。”医院相关负责人说,而小马则能通过同伴教育的方式开导这些患者,帮助他们树立生存下去的信心。

  自2012年3月小马开始做志愿者起,如今他已经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了13个月了。他说:“虽然我自己得了病,可是我也想做点事,即使明天死去,我也要生命留有价值。”

  摊开小马的工作日志,一本16开的笔记本。每一页上,小马都认真记录好了当天的工作情况。在日志里,他记录近期自己的工作内容,4月1日,4F 20床 谈心(人生观与价值观)。这表示4月1日当天,他和一位艾滋病患者谈心,而谈心的内容则与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关,他为患者做了心理疏导。

  “小马眼睛不好,所以这些字都写得很大。”当记者正纳闷为什么笔记本上的每个字都写得那么大时,小马的一名同事说。

  谈起在这13个月的工作中,有一件事让小马记忆特别深刻。今年初的一天,有位84岁的老母亲送34岁的儿子到医院治疗艾滋病。“他们条件不好,老母亲大冷天还穿着凉鞋,后来都没有钱吃饭了。”小马说:“看着这种情况,就在我们自己的群里面发布信息,希望有人能帮助他们。”结果让小马很意外,自己发布的信息当晚就有人回应。不少已经出院的艾滋病患者晚上自发来到医院,给老人送钱。

  “我没有得病的时候,谈起艾滋病,我觉得这些患者应该是丑陋的。”小马说:“自己后来得了病,起初觉得很有压力,在杜丽群的帮助下慢慢恢复了生活下去的信心,在做了艾滋病同伴教育员后,我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相关标签: 患者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