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春困多因湿困脾 中医如何去除

2014-03-25 16:39 来源:99健康网

春困多因湿困脾 中医如何去除

  春天到,天气渐渐暖和,岭南地区开始潮湿多雨的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让人由内到外都感觉不爽,不少人感到犯困、四肢困重,像被裹住了手脚。这其实就是中医眼里的“水湿困脾”引起的春困。本期的“妙用点穴”栏目,为读者推荐如何通过指压或悬灸中脘穴来达到健脾和胃、祛湿除困的效果。

  我们为何会“春困”?冬天,人体受到低温寒冷的影响和刺激,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血液流量相对减少,汗腺和毛孔也随之闭合,减少热量的散发,以维持人体正常体温。进入春季后,随着气温的升高,人的身体毛孔、汗腺、血管舒张,皮肤血液循环也开始旺盛起来。如此一来,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随着天气变暖,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耗氧量不断加大,大脑的供氧量则显得不足了,因而人们就会感到困倦思睡,总觉得睡不够。

  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容易出现木乘脾土,而损伤脾胃。同时,降雨增多,湿气加重,湿邪易困扰脾胃,让人困乏、疲倦。所以,春天要注意养肝疏肝,并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健脾祛湿。中脘穴为胃的募穴、又为腑会之所。脾胃互为表里,同为后天生化之本,共同协作以化体内水湿。因此,艾灸中脘穴能够温中散寒、健脾祛湿、和胃理气,是有效预防和治疗春困的方法之一。

  中脘穴又名胃脘穴,是阳明胃府的募穴。中医认为,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的穴位,分布在胸腹部经脉上;根据“阳病行阴”的原则,募穴多用于六腑病的治疗。因此,中脘穴还主治胃腑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痛、呕吐、呃逆、反酸、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腹痛、便秘、黄疸等病证。

  《黄帝内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中医认为,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则聚湿成痰或宿食停滞,壅遏中焦,浊气不降,上扰心神,而出现“卧不安”。因此,通过刺激胃腑的募穴中脘穴亦能治疗胃气不和所致的失眠等病证。

  取穴方法

  仰卧位,腹正中线上,脐中上四寸(见右图)。

  操作方法

  1、悬灸法:艾条点燃后放于穴位上方,在施灸部位上进行一上一下的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次灸10~15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2、指压法:患者坐位或者卧位,5手指并拢,中指指尖垂直按压在中脘穴上,另一手覆于其上协助用力,缓慢加压,使局部感到明显酸胀痛感、但能够耐受为度。按压时间为2~3分钟。再用手掌的大鱼际按揉放松。重复上述治疗3~5次。

相关标签: 春困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