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乳腺癌“种子”如何破“土”而出的?

2014-05-22 09:42 来源:39健康网

   乳腺癌患者有望在肿瘤切除手术前,通过检测体内一种细胞因子的表达量,即可帮助预测以后肿瘤复发、转移的风险程度。近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中心发现乳腺癌转移的新机制,该成果发表于5月12日的国际肿瘤界顶尖杂志C ancerC ell上。研究表示,乳腺癌肿瘤细胞和其所在的“土壤”环境产生相互促进对方生长的恶性循环效应,从而促使了肿瘤的转移;以后治疗上只要切断这个循环机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大大降低乳腺癌转移的风险程度。

  中国乳腺癌患者平均比欧美小10岁

  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全球每3分钟就有1位妇女被确诊为乳腺癌。该文第一作者之一、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医学部副主任刘强介绍,而中国的乳腺癌发病率以每年3-4%的增长率上升,超过世界平均增长速度。中国乳腺癌的平均发病年龄在45岁左右,低于欧美国家的55岁。

  刘强介绍,根据此前报告,2003-2009年7年间,中国城市乳腺癌患者死亡率增长了近四成;国家癌症中心200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肿瘤登记地区乳腺癌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

  乳腺癌转移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但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并非乳腺癌本身,而是乳腺癌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刘强说,乳腺癌死亡率并未排在第一,目前乳腺癌的早期治愈率很高,有六七成的患者早期是可治愈的,其余三四成会发生复发或转移。因此要治疗乳腺癌,掌握其肿瘤转移机制非常重要。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乳腺外科学科带头人宋尔卫教授介绍,肿瘤相当于“种子”,微环境相当于“土壤”。该研究就是揭示乳腺癌“种子”和“土壤”之间的互动关系。

  宋尔卫说,乳腺癌土壤中最多的炎症细胞就是巨噬细胞,这种细胞在被激活后就可以帮助“种子”生长了。被激活的关键是种子会释放的一种叫GM-CSF的细胞因子。

  刘强表示,乳腺癌细胞本来应该是上皮细胞,但是有部分肿瘤细胞会发生上皮-间质转化,这种转化让原本圆圆的肿瘤细胞变成了长条的梭形,“活动能力就更强了,更容易转移。”同时转化后的肿瘤细胞就会分泌这种GM-CSF的细胞因子。

  “GM-CSF会‘收买’土壤中的巨噬细胞,让它们开始为肿瘤细胞服务了。”刘强说,肿瘤细胞和“叛变”的巨噬细胞会如同滚雪球一样,越变越多,最终的结果就是乳腺癌转移到了身体其他部位。

  该文章第一作者之一、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医学部主治医师苏士成博士研究生介绍,他们在实验中发现阻断GM-CSF或者CCL18的功能,都能够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转移。

  临床意义

  改造“土壤”提供治疗新思路

  宋尔卫说,“清楚乳腺癌这个恶性循环机制之后,打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大大降低乳腺癌转移的几率。”

  在治疗方面,曾经的着眼点都集中在对肿瘤细胞本身的打击,但对它生存的土壤则较少关注。“如何改造土壤?我们这个研究就提供了一个新治疗思路。”宋尔卫表示,这为以后开放针对乳腺癌土壤的靶向药物提供了试验依据。

  宋尔卫说,由于需要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程序,推广到临床诊断可能还需要两三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而靶向药物的开发和临床普及则要10-15年甚至更久。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