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

百科 中医 中药百科 清热药 苦参

苦参

  苦参

  别名:地槐、好汉枝、山槐子、野槐。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入药部位: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

  苦参的用法用量

  用法:4.5~9g。外用适量,煎汤洗患处。

  炮制:除去残留根头,大小分开,洗净,浸泡至约六成透时,润透,切厚片,干燥。

  苦参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主治: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

  苦参的禁忌

  脾胃虚寒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苦参的配伍

  1、热病狂邪,不避水火,欲杀人:苦参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汤下。亦可为末,二钱,水煎服。(《千金方》)

  2、伤寒结胸:天行病四、五日,结胸满痛壮热。苦参一两,以醋三升,煮取一升二合,饮之好吐,即愈。天行毒病,非苦参醋药不解,及温覆取汗良。(《外台秘要》)

  3、中恶心痛:苦参三两。苦酒一升半,煮取八合,分二服。(《肘后方》)

  苦参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苦参、黄柏之苦寒,皆能补肾,盖取其苦燥湿,寒除热也。热生风,湿生虫,故又能治风杀虫。惟肾水弱而相火胜者用之相宜,若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也。张从正亦云,凡药皆毒也,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则五味各归其脏,必有偏胜气增之患,诸药皆然,学者当触类而长之可也,至于饮食亦然。又按《史记》云,太仓公淳于意医齐大夫病龋齿,灸左手阳明脉,以苦参汤日漱三升,出入慎风,五、六日愈,此亦取其去风气湿热杀虫之义。”

  2、《本草汇言》:“姚斐成云,苦参,祛风泻火,燥湿去虫之药也。前人谓苦参补肾补阴,其论甚谬。盖此药味苦气腥,阴燥之物,秽恶难服,惟肾气实而湿火胜者宜之;若火衰精冷,元阳不足,及年高之人,胃虚气弱,非所宜也。况有久服而致腰重者,因其专降而不升,实伤肾之谓也,何有补肾补阴之功乎?”

  3、《神农本草经》:“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

  4、《名医别录》:“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赤,疗恶疮下部疡,平胃气,令人嗜食。”

  5、《药性论》:“治热毒风,皮肌烦燥生疮,赤癞眉脱,主除大热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恶腹痛,除体闷,治心腹积聚。”

  6、《滇南本草》:“凉血,解热毒,疥癞,脓窠疮毒。疗皮肤瘙痒,血风癣疮,顽皮白屑,肠风下血,便血。消风,消肿毒,痰毒。”

  7、《唐本草》:“治胫酸,疗恶虫。”

相关词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工具推荐 更多
百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