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龙芽草,仙鹤草。
性味:苦、涩,凉。
归经:归肝、小肠、大肠。
入药部位:龙芽草(仙鹤草)的冬芽。
形态特征: 茎基部圆柱形,木质化,淡棕褐色,上部茎方形,四边略凹陷,绿褐色,有纵沟和棱线,茎节明显,体轻,质硬,易折断,断面中空。叶灰绿色,皱缩而卷曲,质脆,易碎。气微,味微苦。
用法:0.3~1两。
功效:驱虫。
主治:用药绦虫病。
不宜入煎剂,有效成分几乎不溶于水。
1、《履巉岩本草》:“叶,治疮癣。”
2、《宝庆本草折衷》:“茎叶,治金疮,止血,熟捣傅贴之。”
3、《滇南本草》:“调治妇人月经或前或后,红崩白带[1] ,面寒背寒,腰痛,发热气胀,赤白痢疾。”
4、《生草药性备要》:“理跌打伤,止血,散疮毒。”
5、《百草镜》:“下气活血,理百病,散痞满,跌扑吐血,崩痢,肠风下血。”
6、《纲目拾遗》:“葛祖方:消宿食,散中满,下气。疗吐血各病,翻胃噎膈,疟疾,喉痹,闪挫,肠风下血,崩痢,食积,黄白疸,疔肿痈疽,肺痈,乳痈,痔肿。”
7、《本草求原》:“叶蒸醋,贴烂疮,最去腐、消肿,洗风湿烂脚。”
8、《植物名实图考》:“治风痰、腰痛。”
9、《伪药条辨》:“治瘰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