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民间治疗灰指甲的偏方

2013-11-05 10:29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整合

  灰指甲不利美观外,对身体也存有不小的危害性,所以在生活中应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那么治疗灰指甲的小窍门有哪些?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治疗治疗灰指甲的方法。一起来了解下吧。

  灰指甲的患者往往因为不注意可以通过抓挠或者外伤传染成自身的股癣和体癣等。还有很多灰指甲的患者用手去接触脚部会传染成足癣。患者和家人朋友之间的密切接触也会直接传染。如社交中的接触,握手、使用钞票、汽车扶手、拿电话等都会将真菌传染到他人身上。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多加注意,避免传染给自己身边的人,给身边的朋友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根除灰指甲有妙计

  一、搞好环境卫生,不给致病真菌创造生长繁殖的外部环境,如避免住房拥挤、潮湿,注意室内通风换气,被褥常晒,床单、衬衣裤常洗。家庭中灰指甲手足癣患者的日用品,应定期用沸水消毒,不能烫洗的物品用日光曝晒2-3小时消毒。

  二、高蛋白饮食:指甲是人体代谢的产物,它是一片角质结构,由多层连接牢固的角化细胞构成,细胞内充满角蛋白丝,所以富含蛋白质和钙的食物是保持健康、光滑、亮泽指甲的基本要素,高蛋白饮食是维持健康指甲所必需的,蛋黄是蛋白质的好来源。燕麦片、核果、种子、谷物、豆制品都富含植物蛋白。

  三、多补充补充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A或维生素A乳剂、啤酒酵母、钙及镁及维生素D、维生素B、维生素C等。

  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平时勤洗脚、勤换袜,鞋袜经常曝晒,保持干燥。

  五、多吃蔬菜水果:除了锌、钾和铁以及维生素A和维生素B也对指甲的生长非常重要,多补充水果和蔬菜有利于指甲的健康。

  灰指甲恢复期漫长,关键的患者应有保有一颗持久乐观心态,对待病情,应找准病因谨遵医嘱,不可乱用药,避免恶性化。

  除灰指甲的民间奇方

  除灰指甲的民间奇方:灰指甲是指甲增厚色黑灰,或出现黄白斑点,失去光泽为主要表现的癣病类疾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严重困扰,如不及时治疗,灰指甲还可以相互传染,很多人都在为灰指甲而烦恼。所以治疗灰指甲是当务之急。

  灰指甲在治疗上也有很多方法。其中最方便,最省钱的就是民间小偏方。下面是民间的小偏方希望可以帮助您治疗灰指甲。

  (1)凤仙花治疗

  将白颜色的凤仙花捣烂,敷在指甲上包扎起来,一天换一次,大约一个月左右见效。用白颜色的凤仙花2~3株,泡在醋里一天,每天睡前浸泡灰指甲10 分钟,不要加水。连续7天见效。

  (2)大蒜敲碎加醋涂患处

  取大蒜4~5瓣,去皮捣烂,放入干净的玻璃瓶内,加入100毫升质量较好的食醋,浸泡3~4天即成醋蒜液。将患处放入醋蒜液浸泡15分钟,然后 用棉球蘸醋蒜液包裹于患处。每日早晚两次,直至症状全部消失。

  灰指甲巧用膳食 安全又有效

  灰指甲食疗有没有效果?下面专家就介绍几种美食治疗灰指甲的方法:灰指甲巧用膳食 安全又有效。

  补充营养素: 蛋白质(含各种单一基酸)用量依产品标示,氨基酸是指甲的组成物,使用氨基酸较快被吸收及利用。 维生素A或维生素A乳剂:用量每天分别为15000IU或每天25000IU。体内若无维生素A,则无法利用蛋白质,乳剂较快被吸收利用。 啤酒酵母:用量依产品标示。含各种必需营养素,并富含蛋白质。 钙及镁及维生素D;用量依产品标示。它们是指甲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明胶 ;用量依产品标示。指甲的基本构成物。 铁质;用量依产品标示。缺铁会造成汤匙指甲和纵向突脊。 L一半胱胺酸和L-甲硫胺酸;用量依产品指示。含硫的氨基酸,是皮肤及指甲生长所必需的。硅(燕麦杆茶及木贼);用量依产品指示。是头发、骨骼及指甲所需之物。 维生素B添加核黄素(B2)、Bl2、叶酸缺乏维生素B,易使指甲脆弱。⑩ 维生素C;用量每天300毫克。倒刺及指甲附近的组织发炎与缺乏维生素c有关。 高蛋白饮食:高蛋白饮食是维持健康指甲所必需的,蛋黄是蛋白质的好来源。燕麦片、核果、种子、谷物、豆制品都富含植物蛋白。

  特别送上高蛋白食谱,对于病甲恢复有独特疗效:

  鲫鱼豆腐汤

  原料:鲫鱼1条(约250克),豆腐400克

  做法:

  1、豆腐切5厘米厚的薄片,用盐沸水烫5分钟后沥干待用;

  2、鲫鱼去鳞、肠杂,抹上酒,盐渍10分钟;

  3、锅放炉火上,放入食油,烧至5分钟,爆香姜片,将鱼两面煎黄,加水适量,用小火煮沸30分钟,放入豆腐片,调味后撒上葱花。 西红柿鸡蛋汤

  西红柿富含丰富的维生素,而鸡蛋有人体必需的蛋白物质,对增强昂体质有很好的作用,也能补充指甲所需的营养。

  温馨提示:治愈灰指甲一般均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治疗药物作用于甲板,产生疗效也有个从不明显到显着的积累过程。鉴于此,如果治疗短期内疗效不很明显,不应失掉信心而停止治疗。亦不可不按规定疗程,采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是十天半个月用一次药的态度。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