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苧麻根的功效与作用

2012-02-28 13:50 来源:99健康网

  【出处】《药性论》

  【拼音名】Zhù Má Gēn

  【别名】苧根(《别录》),苧麻头(《南宁市药物志》)。

  【来源】为荨麻科植物苧麻的根。冬、春采挖,除去地上茎和泥土,晒干。

  【原形态】

  苧麻(《药性论》),又名:紵(《诗经》),天青地白草、川绵葱、野苧麻(王安卿《采药志》),银苧、天名精(《纲目拾遗》),园麻、线麻、白苧麻、山麻、红苧麻。

  多年生草本,高达2米。茎直立,分枝,有柔毛。单叶互生,阔卵形或卵圆形,长7~15厘米,宽6~14厘米,先端渐尖,边缘有粗锯齿,基部浑圆或阔楔形,上面绿色,粗糙,下面除叶脉外全部密被白色绵毛;托叶锥尖形,脱落;叶柄有柔毛。花单性,雌雄同株,花小成束,为腋生的圆锥花序;雄花黄白色,花被4片,雄蕊4;雌花淡绿色,花被4片,紧抱子房,花柱1。瘦果细小,椭圆形,集合成小球状,上有毛,花柱突出。花期5~6月。果熟期9~10月。

  本植物的茎皮(苧麻皮)、叶(苧麻叶)、花(苧麻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野生于山坡、山沟、路旁等处。我国中部、南部、西南及山东、江苏、安徽、浙江、陕西、河南等地均有栽培。主产江苏、山东、陕西等地。

  【性状】干燥根呈不规则圆柱形或稍带扁圆形,略弯曲,长6~10厘米,直径,1~2厘米。外皮灰棕色,极粗糙。有突起的根痕和许多疣状凸起,皮部有时脱落而呈现棕褐色或棕黄色的纤维状。质硬体轻,断面纤维性,略有粉质,嫩者实心,有时可见中间有数个同心环纹,老者空心。气微,味淡,嚼之略有粘性。以灰棕色、条匀、坚实者为佳。

  【化学成份】根含酚类、三萜(或甾醇)、绿原酸。全草和种子含氢氰酸。

  【药理作用】

  ①止血作用

  用野苧麻的提取物血凝浸泡大、小白鼠尾端的人工创面,可使出血量减少,出血时间缩短,如给小鼠口服或腹腔注射,亦可得到同样效果。家兔肌肉注射血凝后,凝血时间缩短,但血小板计数未见明显变化。用浸有血凝的药棉覆盖于大鼠的肝、肾伤口,未见明显的止血作用。有报道用根包扎创伤有止血作用。

  ②从对苧麻的成分研究过程中,发现咖啡酸有明显的止血作用,因此人工合成了血凝酸胺(咖啡酸二乙胺盐),按7毫克/公斤静脉注射于家兔,10毫克/20克注射于小鼠腹腔,凝血时间及出血时间均显著缩短,血凝酸胺在试管内无抗纤维蛋白溶解作用,但对钴照射的小鼠能使白细胞及血小板显著增加。

  【炮制】拣去杂质,分开大小条,用水浸泡,洗净,捞出,润透后切片,晒干。

  【性味】

  甘,寒。

  ①《别录》:寒。

  ②《药性论》:味甘,平。

  ③《日华子本草》:味甘,滑,冷,无毒。

  ④《浙江民间草药》:性寒,味酸,无毒。

  【归经】

  ①《得配本草》:入足厥阴经血分。

  ②《本草撮要》:人手、足太阴经。

  【功能主治】

  清热,止血,解毒,散瘀。治热病大渴、大狂,血淋,癃闭,吐血,下血,赤白带下,丹毒,痈肿,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①《别录》:主小儿赤丹;渍苧汁疗渴,安胎。

  ②《日华子本草》:治心膈热,漏胎下血,产前后心烦闷,天行热疾,大渴大狂,罯毒箭、蛇虫咬。

  ③《本草图经》:主白丹,浓煮浴之,日三、四。

  ④《本草备要》:补阴,破瘀,解热,润燥。治痈疽,发背,金疮,折伤,鸡、鱼骨哽。

  ⑤《纲目拾遗》:治诸毒,活血,止血,功能发散,止渴,安胎;涂小儿丹毒,通蛊胀,崩漏,白浊,滑精,牙痛,喉闭,骨哽,疝气,火丹,疖毒,胡蜂、毒蛇咬,发背,疔疮,跌扑损伤。

  ⑥《分类草药性》:疗砍伤、跌扑,敷续筋骨;疯狗咬伤。

  ⑦《现代实用中药》:根、叶并用,治肛门肿痛,脱肛不收。

  ⑨《南宁市药物志》:治小儿麻疹,创伤出血肿痛。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