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春天到了娃娃们当心手足口病

2010-03-15 10:30 来源:99健康网

  根据2008年和2009年病例分布均显示,不同地区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时段明显不同。但总体上看,手足口病在我国常年都有发生,每年3月、4月、5月发病率持续走高,5月达到高峰,7月~8月发病逐渐减少。

  看来,我们的妈妈们要注意提早注意了!为此,本期天天健康就手足口病的防治采访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四院儿科主任荆科,让他为妈妈们支支招。

  手足口病啥症状?

  荆科介绍,手足口病起病一般较急,患儿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流涕、呕吐、腹泻等症状。发热体温多在38℃~40℃,热程多为4~7天,7天以上者少见。

  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口腔疱疹多分布在舌、颊黏膜、口唇、硬腭、咽、扁桃体等处,并很快变成小溃疡。孩子在流口水或吃东西的时候会感觉疼痛难忍,表现为经常啼哭、烦躁、不爱吃东西、尿黄。

  再过1~2天后,手足远端部位如手指、手掌、足趾以及口腔也会出现红色小丘疹,并迅速转为小疱疹,直径2-4mm,如米粒或绿豆大小,呈圆形、椭圆形,周围有红晕。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儿身上不一定全部出现。水泡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內消退。

  极少数重症患儿可出现精神不振,嗜睡、经常呕吐、头痛、颈部僵硬、抽搐,也有的患儿表现为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心动过速或过缓、腹痛、手脚发凉等。如出现这些情况多提示病情较重,可能并发了脑炎、脑膜炎、心肌炎等病症,家长应尽快带孩子入院就医。#p#副标题#e#

  3岁以下小宝宝最危险

  荆科介绍,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传染性较强,多发生于婴幼儿,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它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据国外文献报道,手足口病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我国近10年来有过三次较大的流行。

  手足口病和水痘“长得像”

  荆科介绍,要注意的是,手足口病与几种常见病(上呼吸道感染、水痘等)很相像,不好鉴别,所以家长和老师应注意观察。

  水痘呈向心性分布,以头、面、胸、背为主,随后向四肢蔓延;手足口病多见四肢出疹子,躯干部位极少。

  另外,手足口病的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同时临床上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病毒可通过毛巾、玩具传播

  荆科介绍,手足口病病毒的潜伏期为2~7天,在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

  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食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的粪便甚至数周后仍可排出病毒。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他型病毒而再次患上手足口病。#p#副标题#e#

  手足口病最“害怕”紫外线

  荆科介绍,目前手足口病尚无特殊预防方法,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交谈宜保持距离一米

  预防小儿手足口病,必须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交谈宜保持一米以上的安全距离,注意居室整洁卫生,幼儿园及家里要经常开窗通风。多开窗通风可减少空气中悬浮的病毒粒子,使室内病毒达不到可令孩子得病的浓度。

  手足口病毒怕紫外线

  孩子的餐具、玩具、内衣、手巾等用品,要及时消毒,预防病从口入。手足口病的病毒不怕酸,但怕紫外线。所以对于物品消毒,用酸和酒精的效果不好,但碘酒或者氧化剂就可以杀掉病毒,比如84消毒液;另外一般紫外线照射、外界的阳光、经过晒蒸煮的高温也可以杀掉病毒。

  家有手足口病的孩子咋护理

  一旦自己的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家长们也不要慌张,因为只要细心照顾,孩子会很快痊愈的。

  首先应将患儿与健康的孩子隔离。患儿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及水疱结痂。一般需隔离两周。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

  患儿居室内应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每日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

  应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定时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相关标签: 疾病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