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女教授生育时落下病根 患上盆底功能性障碍

2015-03-27 09:38 来源:99健康网

女教授生育时落下病根 患上盆底功能性障碍

   李教授今年76岁,在武汉某高校任教,有3个孩子。10多年前起,她出现了小便失控的症状。“每次一咳嗽,就憋不住尿。”但羞于开口,李女士一直没有求医。几年后,小便失控的情况慢慢消失,但5年前开始,她发现自己排尿非常困难。每次如厕,她都只能披着被子,小腹部捂着热水袋。由于“如厕装备”实在无法随身携带,她只能在早上起床后上完厕所再出门。

  近日,李女士来到武汉市某医院就诊。经检查,专家诊断其为盆底功能性障碍,子宫Ⅲ度脱垂。经过保留子宫行全盆重建手术,她的症状得以缓解,终于不再需要披着被子,捂着热水袋上厕所了。

  “经历过妊娠和分娩的女性,不论是顺产还是剖宫产,盆底肌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据该院邸医生介绍,女性的盆底肌肉,就像吊床一样,支撑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脏器,控制排尿排便等。随着年龄的增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盆底肌肉逐渐松弛,更容易引发或加重子宫脱垂,“李教授就是因为生产后没有注意盆底肌肉松弛问题,导致日后的诸多不适。”

  什么是盆底功能性障碍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是严重影响女性日常生活的常见病,目前国际上尚缺乏统一的定义,通常表现为尿失禁、肛门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不仅是中老年常见的疾病,在产后妇女中也至少1/3存在。常在咳嗽、大笑、提重物等腹内压增高时尿失禁或突感有“肿物”掉出体外,妨碍生活,严重者不敢外出,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导致盆底功能性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一、孕期。妊娠期间,整个妊娠期,子宫的重量随妊娠期的进展而逐渐增加,子宫在盆、腹腔的位置也逐渐变垂直,到怀孕晚期子宫几乎变成了一个垂直的器官,从而使更大的力量直接压向盆底的支持组织。

  随着子宫的长大,脊柱的向前弯曲,盆腔逐渐承受到向前下方向的压力,加之妊娠晚期盆底韧带胶原溶解增加,韧带松弛,宫颈环受到的合力虽仍然是向后下的,但是以向下为主,作用于生殖裂孔,可见妊娠本身对盆底影响有多重要。

  二、分娩。分娩时会阴撕伤、会阴侧切对盆底肌纤维及神经有一定程度的损伤,使会阴张力下降,会阴部神经传导时间延长,从而降低盆底收缩能力。而阴道分娩的直接外伤或神经损伤进一步加重了尿道和盆底功能的异常。

  三、月子期。产后如经常仰卧,由于支持组织松弛,子宫常向后倾。子宫后倾的结果使子宫轴与阴道轴一致,为子宫脱垂创造了条件。产后如过早参加重体力劳动,或有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或长期从事蹲、站工作,迫使腹压增加,引起子宫向下移位。尤其是那些合腹压增加的肩挑抬担等劳动。可导致部垂,严重者甚至可导致直肠与膀胱同时膨出。

  女性盆底主要由三层肌肉和筋膜组成,起封闭骨盆出口,承载和支持盆腔内器官的功能。而盆底肌肉一旦发生松弛、破损,其支持作用就会减弱,盆腔器官就会发生移位,这是导致压力性尿失禁、子宫脱垂、膀胱直肠膨出、阴道松弛、性生活不满意、大便失禁或便秘等一系女人病的主要原因。

  在女性的一生中,盆底肌肉受重压和创伤的机会较多,妊娠、分娩、难产、盆腔肿瘤、子宫和阴道手术、绝经后卵巢功能的丧失、性激素缺乏等等,均易造成盆底肌肉及神经损伤,导致盆底功能障碍。

  但是大部分已婚育女性缺乏对该病的基本认识,错误地认为生完孩子后出现这些问题是正常的,于是大多数女性对产后盆底肌肉收缩功能差、性生活质量不高未予理会,直至中老年后出现轻中度压力性痉挛或不同程度的压力性尿失禁,有的甚至发展到子宫脱垂。

  如何防治盆底功能性障碍

  专家说盆底康复训练,可通过神经肌肉刺激增强肌肉的收缩力,使盆底肌肉强度和弹性增强,同时反射性抑制膀胱兴奋,使尿失禁得到完全控制;还可用于子宫脱垂和阴道松弛的预防和治疗,可加快产后阴道和会阴肌肉弹性的恢复,提高性生活质量,预防产后尿失禁的发生,提高局部肌肉张力,使盆底功能得到恢复。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