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

百科 中医 中药百科 解表药 细辛

细辛

  细辛

  别名:小辛、少辛、盆草细辛。

  性味:辛,温。

  归经:归心、肺、肾经。

  入药部位: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根和根茎。

  形态特征:根状茎直立或横走,有多条须根;叶通常2枚,叶片心形或卵状心形,花紫黑色;花梗长2~100px;花被裂片三角状卵形,果近球状,直径约37.5px,棕黄色。花期4~5月。

  细辛的用法用量

  用法:1~3g。散剂每次服0.5~1g。外用适量。

  炮制: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段,阴干。本品呈不规则的段。根茎呈不规则圆形,外表皮灰棕色,有时可见环形的节。根细,表面灰黄色,平滑或具纵皱纹。切面黄白色或白色。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细辛的功效作用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肺寒咳嗽。

  作用:①局部麻醉作用

  华细辛水浸剂或醇浸剂(20~100%)能阻断蛙坐骨神经的冲动传导,在豚鼠皮丘试验中,有浸润麻醉效力;但煎剂无效。细辛挥发油尚有表面麻醉(兔角膜反射)作用。50%细辛酊涂于人舌后约半分钟,舌尖即有辛冷感,1分钟后有麻木感,以后痛觉完全消失,经1小时左右始逐渐恢复。局麻作用与其所含的挥发油有关,但有较强的刺激性,尚不适作表面麻醉剂。有报告,细辛与其他中药合用,作涂抹麻醉以拔牙,取得较好效果。

  ②解热、镇痛作用

  细辛挥发抽的阿拉伯胶乳剂0.2~1.0毫升/公斤予兔口服。对正常及温刺法引起的体温升高均有降低作用。对四氢-β-萘胺或伤寒,副伤寒混合疫苗引起之发热,口服挥发油0.5毫升/公斤也有某些抑制作用。同样剂量对兔(电刺激齿髓法)百镇痛作用,强度与安替匹林相似。

  ③抑菌作用

  初步体外试验,细辛对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乃至结核杆菌有某些抑制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④对血压的作用

  华细辛醇浸出液(0.125~0.25克/公斤)静脉注射,可降低麻醉犬的血压。进一步分析指出,盆草细辛挥发油能使麻醉动物血压下降,而煎剂则使血压上升,并谓华细辛对瞬膜及血压皆有肾上腺素样作用。

  ⑤毒性及其他作用

  华细辛挥发油对蛙、小鼠、兔等,初呈兴奋现象,继即陷于麻痹状态,逐渐使随意运动及呼吸运动减退,同时反射消失,终以呼吸麻痹而死亡,呼吸先于心跳而停止,对心肌、平滑肌有直接抑制作用。醇浸出液在兔身上,能拮抗吗啡引起的呼吸抑制。对小鼠灌胃与静脉注射,其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23.75毫克及7.78毫克/10克。细辛醇浸出液之毒性大于水煎剂。

  除上述外,同属植物欧细辛的浸剂能升高麻醉猫的血压,而其总黄酮则有降压作用;它还能缓解或消除由新斯的明引起的气管痉挛。挥发油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抑菌作用(1:500)。

  细辛的禁忌

  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细辛的附方

  ①治风冷头痛,痛则如破,其脉微弦而紧:细辛一两(净),川芎一两,附子(炮)半两净,麻黄一分。上细切,入连根葱白、姜、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连进三服。(《普济方》细辛散)

  ②治偏头痛:雄黄(研)、细辛(去苗叶,为末)等分。上二味,再同研匀。每服一字,左边疼搐入右鼻,右边痛搐入左鼻。(《圣济总录》至灵散)

  ③治伤风鼻塞:细辛、紫苏、防风、杏仁、桔梗、薄荷、桑白皮。煎服。(《方脉正宗》)

  ④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小青龙汤)

  ⑤治鼻塞不通:细辛末少许,吹入鼻中。(《普济方》)

  ⑥治牙齿痛久不瘥:细辛(去叶苗)、荜拨。上二味等分,粗捣筛。每用半钱匕,水一盏,煎十数沸,热漱冷吐。(《圣济总录》细辛汤)

  ⑦治牙齿疼痛:荆芥、细辛、露蜂房各等分。上为粗末,每用三钱,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漱冷吐。(《御药院方》细辛散)

  ⑧治牙痛:细辛一钱,黄柏一钱。煎水漱口,不可嚼下。(《吉林中草药》)

  ⑨治痰饮,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

  ⑩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⑾治风入腹,切痛烦冤:细辛、吴茱萸、干姜各半两,当归、防风各一两,芍药二两。上为末,每以半两,水二升,煮一升。温分三服,相续进之。(《元和纪用经》细辛汤)

  ⑿治小儿口疮:细辛末,醋调,贴脐上。(《卫生家宝方》)

  ⒀治口臭及匿齿肿痛:细辛煮取浓汁,热含冷吐。(《圣惠方》)

  ⒁治耳聋:细辛末,溶黄蜡丸鼠屎大。绵裹一丸,塞之。须戒怒气。(《龚氏经验方》聪耳丸)

  ⒂治虚寒呕哕,饮食不下:细辛(去叶)半两,丁香二钱半。为末。每服一钱,柿蒂汤下。(《纲目》)

  ⒃治暗风卒倒,不省人事:细辛末,吹入鼻中。(《世医得效方》)

  ⒄小儿客忤(按:本病症状是:面青,惊痛,不能说话;或颈项强硬,出现险象;或在夜中忽然惊啼不止):用细辛、桂心,等分为末,每服少许放入小儿口中。

  ⒅口舌生疮:用细辛、黄连,等分为末,搽患处,漱去涎汁。治小儿口疮,可用醋调细辛末贴敷脐上。

  ⒆鼻中息肉:用细辛末时时吹入。

  ⒇耳聋:用细辛末溶在黄蜡中,团成小丸。每棉裹一丸。塞耳中。此方名“聪耳丸”。

  细辛的相关论述

  1、细辛作为药用植物,始载秦汉《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

  2、《名医别录》云:“生华阴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3、《本草经集注》云:“今用东阳临海者,形段乃好,而辛烈不及华阴、高丽者。”

  4、《本草图经》云:“今处处有之,皆不及华阴者为真,其根细而极辛。今人多以杜衡为之。”

  5、《本草纲目》云:“大抵能乱细辛者,不止杜衡,皆当以根苗色味细辨之。”当今仍以辽宁、吉林、和黑龙江所产为道地。

  6、《药品化义》:“细辛,若寒邪入里,而在阴经者,以此从内托出。佐九味羌活汤,发散寒邪快捷,因其气味辛香,故能上升。入芎辛汤,疗目痛后羞明畏日,隐涩难开。合通窍汤,散肺气而通鼻窍。佐清胃汤,祛胃热而止牙疼。此热药入寒剂,盖取反以佐之之义也。”

  7、《本草新编》:“细辛,止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止可共用,而不能独用。多用则气耗而痛增,独用则气尽而命丧。细辛阳药也,升而不沉,虽下而温肾中之火,而非温肾中之水也。火性炎上,细辛温火而即引火上升,此所以不可多用耳。或问:细辛散人真气,何以头痛反能取效?盖头为六阳之首,清气升而浊气降,则头目清爽;惟浊气升而清气降,头 目沉沉欲痛矣。细辛气清而不浊,故善降浊气而升清气,所以治头痛如神也。但味辛而性散,必须佐之以补血之药,使气得血而不散也。”

  8、《本草经百种录》:“细辛,以气为治也。凡药香者,皆能疏散风邪,细辛气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且风必挟寒 以来,而又本热而标寒,细辛性温,又能驱逐寒气,故其疏散上下之风邪,能无微不入,无处不到也。”

相关词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工具推荐 更多
百科推荐